浅谈套磁

在美国 funding日益紧张的今天,套磁对于广大申请者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篇文章简要地谈一下套磁过程中要注意到的一些问题。

 

套磁适用于什么样的申请者?
一般地,套磁最适用于申请理工科博士学位希望获得奖学金的申请者。那么,是不是对于申请文商科的或者申请硕士不需要奖学金的学生套磁就完全不起作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的背景和某个老师的研究很契合,或者你是真的对某个老师的研究很有兴趣,套磁会增大你被录取的机会,甚至带给你更大惊喜,例如学费减免,奖学金。笔者指导过的学生,就有背景一般的学生通过套磁获得了好学校的录取(该学生的申请条件没有达到该校的录取要求),还有另外一学生通过套磁拿到了文科硕士的RA奖学金。但毕竟套磁通常是针对科博士申请者,所以下文基本针对这一群体。

 

什么样的学校套磁最有效?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系录取制度不一样。
第一种,有的系是第一年就要做RA直接分配进导师的实验室。这种情况下套磁基本决定了录取和奖学金。
第二种,第一年TA或者rotation,第二年才分配导师。这种情况套磁也通常比较有效。因为一般来说funding多的老师在招生的时候还是有说话权的,大都会在committee里头。美国教授拿到funding,其中的一部分一般会要划到系里头,所以系里要分配一些TA名额给funding充足的老师。

 

什么类型的教授好?
网上关于什么教授好什么教授坏有各式各样的说法。例如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assistant professor,例如美国白人>其他国家白人>华人>黑人>日台>阿三,例如男>女。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一定的。笔者就见到过不少很好的华人教授,男女都有,也有见到很push的白人教授。在联系之前,多看下教授的实验室情况,例如学生数量,学生来源(国籍,毕业学校等),男女比例,可以得到这个老师招生的一个大概倾向。有些实验室还会把学生联系方式列出来,联系下他们问问情况也未尝不可。

 

套磁套什么样的教授?
最重要的是你要真的对这个教授的东西很感兴趣或者说你的研究背景真的和该教授的研究相吻合,只有这样教授才会觉得你给他发的邮件不是群发的,才会考虑回复你,关注你而不是直接列入黑名单之类。教授有funding自然好,你感兴趣则更重要。因为如果你对老师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就算你侥幸拿到奖学金了,又将如何熬过那漫长的四五年呢?

 

套磁前做什么功课,怎样发第一封邮件?
认真浏览教授的主页,读教授最新发表的文章,了解教授的研究,若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有建设性的问题最好不过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起草第一封套磁邮件了。关于第一封邮件如何取标题,充分运用你的智慧吧!下面笔者列举一下比较稳妥的第一封邮件写法。题目可以是他研究的某一个问题,可以是表示对他某个方向的兴趣。邮件的正文,首先注意称谓不要简单的写成professor,最好把他的姓加上去。然后是正式一点的打招呼。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和自己的申请目标。再接着说到他的研究,你发现了啥问题,觉得有啥需要注意的,或者提出你觉得可以改进的,征求他的意见看是否可行。

 

一般来讲,很多教授不太喜欢收到第一封邮件就有附件。所以如果一定想发简历的话,把简历的重要部分直接贴在邮件里好一些。如果教授感兴趣的话,一般会回信叫你发附件过去。附件用pdf比用word好。

 

套磁要避免一些什么做法?
以下部分为University of Virginia一位教授对学生套磁的建议,简要翻译过来供参考。
1.  不要告诉我你的GRE,GPA,排名,喜欢的电影等,不要问我你被录取的几率。
2.  第一封邮件别超过60行。
3.  别告诉我你有多聪明,多努力,多有创造力。如果真是这样,你通过文字来证明。
4.  别费精神来告诉我我有多聪明。
5.  别笼统的告诉我你对我研究感兴趣。
6.  保证你的邮件显示发信人是英文,乱码我看不懂。
7.  邮件正文的字体别弄得太花哨。
8.  不要 在一个系同时套两个教授,除非前一个长久不回复或者明确告诉你没啥机会或者机会很小。

简析定位分析与选校策略

雷子@Gatech, LeadYouAbroad平台顾问

合理定位和选校是申请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年都有很多申请者因盲目自信而与offer失之交臂,又有一些申请者太过保守而错过自己deserve的dream offer.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综合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合理定位自己不仅能够使自己拿到心仪的offer,还能使申请更加高效、专注, 从而进一步增加申请成功的概率。It is never too much to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knowing who you are and identifying y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要正确地定位自己,首先要对各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合理评估。GPA, PS, CV, GRE, TOFFEL, the recommendation letter, and research experiences, 它他们的相对重要性又是怎样的呢? 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这些因素的偏爱程度不同。一般GPA是王道, GT过线就行(个别学校对GRE有特别偏好),科研是锦上添花。对于申请硕士,GT线要过,然后再综合GPA以及PS等。对于申请博士来说,科研成果和经历非常重要,突出的或者非常match的科研成果和给力的套磁将会大大增加offer的概率。再者,如果知名教授的大力推荐,尤其是直接发信给国外教授的那种点推,则成功在望。但是如果大部分申请人科研套磁都很一般,那么教授只能参考GPA来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潜力,用PS来看看这个申请者的科研态度。以上所讨论的是GT过线的情况,如果GT不达标呢?答案还是It depends。对于一些学校的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基本都是committee行使权力招人,而且招来的新生多用来做TA,那么这种情况下GT尤其是T不达标的话,被拒风险极大。对于一些教授主导招人的学校和专业,那么只要科研和套磁给力,那么GT可以说不那么重要。有个同学就是先被committee拒了,然后又被教授看中,拿到offer的。以上说述都是大致的情况,不排除偶然因素或者运气成分(如果人品爆棚,一切也都有可能)。对于笔者写这篇文章这个时间段(已经到了8月底),GPA基本上是不可再改变了,那么多重视你的科研经历整理,文书写作和套磁,要有激情的面对申请。

 

谈过了认识自己,现在我们谈下认识学校。如果要申请硕士并且想要留美工作,那么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专业排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想学成立马归国,那学校的名气肯定在国内更受重视。有个 美本的朋友放弃了哥大等名校AD,而去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学习精算。对于申请博士,那么应该更重视导师的影响力和能力以及学校的专业排名。不要太执着于综合排名也即是本科排名。本科排名并不能代表这个学校的真正实力,它跟课堂大小,校友捐助等的关系更大。例如伯克利和密西根都是超牛理工学校,排名却不那么靠前。 如果已经对学校和自己都有了一个大致合理的认识,那么剩下的就是选校的策略。假定申请16所学校,个人认为4:8:4的分配是不错的。也就说说4个冲刺dream学校,8个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学校,4个保底学校。如果你是风险偏好或者规避者,那么这个比例可以适当调整。这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取决于你在申请过程中得到的反馈,比如套磁得到的回复等等。

 

以上都是general的策略,对于每个具体的申请者,还需进一步分析。以后将推出雷子申请指导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如何写申请文书

每个学校对文书的要求不尽相同。以申请理工研究生为例,最基本的,会要求1篇personal statement/statement of purpose, 1篇CV/resume, 2-3封recommendation letter。也有些学校会将PS拆分一下,一篇要申请者做自我背景介绍,一篇写申请目的,甚至再有一篇写课外活动或者某件对申请者影响大的事情等。而对于本科的和文商研究生的申请者来说,则需要对付不同学校的多篇essay。这些essay题目涉及很广阔,诸如经历过的道德困境,将给学校带来的贡献,对leadership的理解,职业规划等。这些文书在申请过程中的作用,前文已经提到,在此不再赘述。以下笔者根据经验,简要的谈一下如何把文书写好。

 

PS/SOP
这是最可以反映申请者素质和特点的文书,所以也将是此文着墨最多部分。通过PS,要塑造出一个丰满而具有吸引力的形象,清楚表达自己的能力潜力兴趣理想以及为什么和该项目匹配。一篇好的PS应当生动,引人饶有兴趣地读完,并且在读完以后对申请者有深刻的正面印象。

 

首先,就内容上来讲,PS要主题明确,重点突出。事实上,简言之PS就是要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申请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为什么这个学校这个专业要在众多的申请者中选择你?你和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彼此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因此,在PS里重点突出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兴趣和潜能是肯定不会有错的。不要用太多的主观词汇来表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通过事实说话,让别人评判。有的人背景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那么,要通过自然的方式,不要让人停留在学术表现欠佳上,产生一种导致这个的根本原因是能力不行的想法,而是要让人看到你欠佳的表现背后的一些与学术科研相关的闪光点。

 

就文章结构而言,要做到脉络清晰,过渡自然。最好是让人初看你的文章,便能抓住一根主线,大体知道各个部分在说什么。当前很多申请者喜欢把文章分成几部分,直接以前一段所涉及到的几个“为什么”问句作为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就我个人而言,并不是很喜欢这种方式。曾与系里两个美国教授聊过这个话题,他们也表示最好是在叙述中自然地回答这些问题。当然,有一些小标题,文句优美而又简短,而且对文章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使得整个文章读下来顺畅自然,这种方式是很不错的。

 

而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方面,首先要尽量的简洁明快。通常,PS的数字限制在500-1000字。有的学校要求更少,即使比较宽松的也限制在两页。因此,能够精简的尽量精简,重复的可有可无的话尽量删除。另外,在句式上做到多样化一些。例如,避免整篇都以“I”开头。不过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很多人有点矫枉过正—–他们力求整篇文章尽量不出现“I”。事实就是,对于自我陈述类的文章,“I”是一个最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因而很多地方还非得用“I”不可。需要注意的是,句式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要尽量多用复杂的长句。句子太复杂,太长,读起来会有些拗口,即便是对于母语使用者都如此。更何况作为外籍的申请者,绝大多数都无法自如的运用长句。因此,并不是句子越长越复杂越好。

 

CV
CV和PS应当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简历简历,顾名思义,是对个人经历的简单罗列。简历里包含的信息一般有基本信息,教育背景,考试成绩,科研(工作)经历及成果,社会活动,荣誉称号等。把对申请有利的信息提炼,简化成最有价值的点。简历通常不能够超过两页。鉴于简历的格式和外表很重,申请者应当在简洁,醒目上多下功夫,太过花哨的简历让人眼花缭乱,适得其反。

 

推荐信
3封推荐信里,一般最少要有2封对你的学术能力等评价,有的会要求3封都这样。推荐信本来是推荐人的事。不过眼下不少都是学生本人先写好,给教授过目,修改,签名。写推荐信自然是要站在推荐人的角度来写。试想下自己是教授(典型的推荐人),会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好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自然就知道推荐信要突出什么了。写推荐信的时候要注意用词用句不要太夸张(当然,该学生确实是万里挑一几年难得一见自当除外),另外举例的时候也不要细致到连申请者自己都记不大清楚的地步。总之就是说话,评价都要符合推荐人的年龄,阅历,地位等。

 

另外,很多学生在选择申请人的时候纠结到底是要选择A教授还是B副教授。总体来说,一个在国际上你申请专业都挺有名气的人肯热情帮你写推荐信自然甚好。但是如果两位的名气差不多都限于国内,那么教授和副教授的影响并不大。这种情况下,选择更能展示你能力优点的,更熟悉你的。

 

Essay
Essay 一般有规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体现出你的写作能力,思维,价值观等等。对于文本商科,essay的作用差不多就是PS的作用,而前面阐述PS的很多方面,在这里同样适用。

影响留学申请结果的因素

这几年,美国留学越来越热门。我经常听到有人问诸如“怎样才能申到好的学校啊?”“我的GPA/GRE/GMAT/TOEFL分数不高, 我能申到前100/50的学校吗?”“我没有发过论文,会有老师愿意招我进实验室吗?”之类的问题。

 

其实,最终的申请结果,不仅仅是单项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因素作用产生的。一般来说,以下因素会影响到申请的结果。

 

1. GPA(rank),所在学校
GPA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尤其是本科期间的GPA(一般硕士的GPA都比较高)。好些牛校都喜欢高GPA的学生,有些不怎么牛的学校也在招生时把GPA卡得很紧。中国很多高校都没有采用4.0 GPA算法,而是直接沿用普通的百分制算法。事实上,美国高校也知道这一情况,有些学校在申请过程中会直接要求中国学生填写成绩百分比。但是大多依然会要求填4.0制的GPA。对中国申请者来说,坊间比较流行的GPA算法有北大的,上海交大的,复旦的,4.0标准算法等。多数申请者为了使自己的GPA看上去显眼一点,每个算法都尝试一遍,取其最高值。

 

美国一般高校对GPA的最低要求是3.0/4.0。如果严格按照4.0标准算法,平均分80的大学成绩,换算结果尚不到3.0/4.0,可能在2.7-2.8之间。80来分的成绩,申请到top50甚至更好学校还是有点机会的,因此对于木已成舟的大四申请者,别太纠结了,好好把握其他几项吧。但是对于那些大一大二就早早准备出国的同学来说,应该努力争取高一点的成绩,可以的话,85以上,再可以的话,90更好。

 

然而,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给分严格程度不同。某些学校,给分相当严格。例如上交,西交,西电,复旦等,给分都不算高。可能一个平均分才82的学生,实际上在年级已经是名列前茅了。对于这些学生,可以请求系里或者院里开一个排名证明。5%之前自然优秀,15%不错,25%也还不赖,当然,如果排名都已经到了30%-40%以后,这个排名的意义似乎也不那么大了。

 

另外,对于中国的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美国教授们并不是了如指掌。但是国内排到很前面的,基本他们也还是知道的。稍微普通点的985,211,自己在申请过程中还是要想办法让对方知道自己所在学校在国内的地位不错的。

 

2. GT成绩
高的GT成绩无疑能给申请者带来一些优势。这种优势,在申请者GPA很高的同时,会更明显。但是如果GPA很低,纯粹想靠GT来弥补,却也比较困难。对于理工申请者来说,一般G的数学部分不会有问题,语文和写作是要尤其努力的对象。如果GT都达到最低标准,一般情况下T的作用会比G更大一点。前些年托福能上100很厉害。这几年,中国申请者更加发扬了刻苦钻研的考霸精神,100以上的比比皆是了。

 

对于商科申请者和某些文科申请者,GMAT和托福都是很重要的。要申到好的商学院,G700,T100几乎已成为最低门槛。

 

3. 文书
文书一般有PERSONAL STATEMENT (STATEMENT OF PURPOSE), RESUME (CV), RECOMMENDATION LETTER,有的理工科,尤其是申请博士的,会要求research proposal.绝大部分文科商科和本科,会要求写essay.

 

文书是向招生委员会展示自己的软包装。好的文书能够从一个系统的角度,不卑不亢,很自然地突出自己的优点(而不是面面俱到毫无重点),言之有物,动之以情。有时候,优秀的文书(尤其是PS和essay),可以帮助背景平平的申请者脱颖而出,打开名校的大门或者取得高额奖学金。而有些申请者,觉着自己的GPA, GT都相当不错,文书就掉以轻心,草草应对,最终取得的结果较差。

 

在同等硬件背景下,好的文书可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再好的文书,也要求申请者的硬件不至于太差。因为很多学校都会先根据硬件删除一轮或者几轮。如果硬件满足不了到达审阅文书的阶段,那文书再好也是无用功了。

 

4.研究经历/工作经历
首先,对于本科生来说,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的参与过或者负责过研究项目,因此本科生在申请的时候没有必要太担心自己的科研成果。但是一定的科研经历通过合理的方式反映在文书里或者陶瓷里,显然是加分项。而如果能有一两篇英文的paper,那在本科生堆里是比较牛气的了。而对于研究生来说,通常科研已经不能再用来突出可塑性,而是要有针对性,和教授的研究对口则可大大增加竞争力。所发的paper,仅仅数量已经说明不了问题,而是要有一定的质量。因此,时有这种情况出现,一个仅发了一两篇会议论文的本科生击败了一个发了好多篇质量不那么好的文章的研究生,获得了奖学金。

 

对于申请商科的同学,或者如设计,传媒等,工作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有些理工科专业,如软件建筑等,工作经历也加分项甚至于某些学校是必须项。工作的性质,公司名气规模,工作年限,等等,都很重要。如果实在没有工作经历,那也最好有几条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

 

5. 陶瓷和面试
陶瓷是与申请学校及教授就申请过程产生的联系。虽然对于申请硕士和本科来说,陶瓷通常用不上,但对于申请博士奖学金的同学来说,这个还是很重要的。不排除有些申请者,各方面硬件很优秀,文书也让人眼睛一亮,直接就被授予奖学金或者被教授反陶瓷。而对于大部分申请者,需要的是有针对,有效率地主动出击。如何让对方不把你的邮件直接删除,而是饶有兴趣的读下去并产生互动,从标题,内容都很有讲究。当然还有一种更有效,但是也很难得的陶瓷,是面对面。例如正好对方教授来你学校开讲座或访问,那么恭喜你,抓紧机会,好好表现,建立感情。如果表现得好,或许你原本连那个学校的申请门槛都没过,结果却还拿了奖。

 

对于申请博士奖学金和申请高端商科来说,面试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环节。要做到在面试中有好的表现,首先当然是要对自己的背景很了解很熟悉,对所申学校和项目的特点了解。此外,还涉及到语速,态度,回答问题和提问的技巧等,笔者会在后续文章中专门介绍。

 

6. 运气
说这一点,貌似有点唯心之嫌。然而,真的如同所有其他事情一样,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例如同样背景的两个学生,文书质量也同等档次,申请的专业甚至细分方向都相同,仅仅因为申请被审理的时间不同,一个被该学校录取,另一个却被拒绝。而原因可能仅仅是这个学校在某一个月忽然之间收紧政策,拒掉大批qualified的学生,而在之前之后的几个月,招生政策都要宽松很多。也有的学校的有些专业,向来都是很“友好大方”的,在某一年在录取方面忽然就很吝啬。当然,总体来说,运气占的成分不算很大。申请者根据自身的硬件,合理的定位分布学校,可以基本消除这一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尤其是前4个(因为把后面这2个加进来就更不好量化了),是很难量化的。如果一定要量化,以本科生申请理工硕士为例,个人认为可以这样表示:

 

GPA, Rank, 学校名气30%;GT 25% (TOEFL:15%,G: 10%);文书30%;研究经历15%

 

申请博士:则研究经历比例上升,30%甚至以上
申请商科:GRE替换成GMAT。文书和工作经验比例上升,相加影响大于50%。

 

申请留学,综合素质高而又有亮点的申请者是最容易打动招生委员会的。所以,要有足够的把握取得优异结果,申请者最好是没有哪一项是特别的短板。在此基础上,再有突出的一项或几项,也就自然能夺得教授的“芳心”了。